时间:2021-06-26 来源:u小马 访问:次
在此情况下,微软的境遇可谓是腹背受敌,一方面,自家的手机和 UWP 移动生态彻底告败,已无力阻挡移动端的侵蚀,另一方面,苹果和Google的强势创新也让它开始警觉起来。而放眼未来,虽然 PC 设备还会存在,但体验与移动应用融合已成定局,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它,所以 Windows 11 支持 Android 的背后,其实是向移动应用生态的一次借力,而有了之前 WSL 的技术铺垫,WSA(Windows SubSystem for Android)就顺势出现了。
WSA 与 WSL 类似,直接在 Windows 中集成了 Android 运行环境,在 Windows 11 发布会后的开发者演讲中微软也证实了这一点,但具体的技术细节还有待后续上手体验。值得注意的是,微软在发布会上特别提及了英特尔的支持,由于大部分 Android 应用基于 ARM 架构开发,而 PC 多为传统 x86 架构,因此英特尔发布了一项名为“英特尔 Bridge”的技术,在英特尔官方介绍中,英特尔 Bridge 技术是一种运行时后期编译器,能够让移动应用在基于 x86 的设备上以“原生应用”形态运行,其中就包括在 Windows 上运行,并且同样支持 AMD 处理器。
自打 1985 年发布以来,Windows 已经走过了 36 年的岁月,一款历史如此悠久的操作系统在今天终于向移动端敞开大门,也足以说明移动生态进入大屏设备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局势,当然,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“水土不服”的问题。
首先是应用生态归属权,据微软介绍,Windows 11 中的 Android 应用由亚马逊提供而非Google,这也意味着失去了 GMS 服务的支持,此外还要考虑到开发者的态度和应用安全等问题。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是,在中国亚马逊一样不提供应用商店服务,那具体又会通过何种渠道上架 Android 应用,或者说能否开放该功能目前还不得而知,要知道此前的“Your Phone”就由于 GMS 等问题未在中国提供服务。
另一方面,“水土不服”也会体现在软硬件交互方面,例如为触控而生的移动应用如何在大屏上更好的呈现,如何与键鼠的操控逻辑相适配,如何对两套文件系统进行管理……这些看似琐碎细小的细节,直接决定了移动应用的操作体验,而这恰恰可能成为未来各个桌面操作系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,当然了,这不光是微软 Windows 需要面临的问题,也会是未来所有桌面操作系统的共同课题。
值得期待的是,在面临这些“水土”问题时,Windows 可能会有很大的优势,其开放包容的特性以及丰富的硬件生态体系可以提供很大帮助。例如 Android 应用的限制问题,也许会出现诸多“民间方法”得以应对,而在硬件方面,Windows 平台数不尽的 OEM 伙伴一定会迎合系统新特性而做出硬件调整,现在就可以预见,为了更好的支持 Android 应用,拥有触屏功能的 Windows 笔记本也许会越来越普及,加入触控对 Mac 来说是个需要仔细斟酌的决定,因为着会影响 iPad 的销量,但微软和 Windows 的这种忧虑就会少很多。
这一次 Windows 11 引入 Android,向移动生态开放是个很好的开始,但后续能否在体验上做好才是用户更关注的,期待之后能看到越来越丰富的 Windows 软硬件生态。